生为难民
【撰文:妮娜. 斯托克利克 Nina Strochlic】
号哭的婴儿包裹在捐赠的红色毯子里。
只有一天大的她还没有名字。在出生前不久,她的父母加入了罗兴亚难民出走潮,从缅甸逃亡到位于孟加拉科克斯巴扎尔市名为库图帕隆-巴鲁卡里的定居地,这里很快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难民营。
摄影师杜乔伊.裘得里穿梭在难民营中时听到悲戚的哭声,因此低头钻进一间小棚屋,寻找哭声的源头。拍下女婴的照片时,裘得里脑中盘旋著造成眼前情景的政治操弄与迫害:「看着那无辜的眼神,我心里想: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」
科克斯巴扎尔的罗兴亚婴儿一出生就陷入法律困境。孟加拉和缅甸都不赋予罗兴亚人公民身分,所以他们没有国籍。罗兴亚人大多是穆斯林,而在佛教徒占多数的缅甸,他们数十年来都被视为外国人──即使他们最晚可能自15世纪时就已在缅甸定居。
缅甸于1982年通过一条法律,赋予境内主要族群公民身分。后来的法律解释将罗兴亚人排除在外,致使他们几乎不可能取得国籍证明。这让政府仅发给他们临时登记证――不算是国籍证明――而非必要的身分证。
2017年8月,罗兴亚武装分子攻击当地警察局的事件,引发了缅甸军事镇压。自此之后,在缅甸估计约100万名的罗兴亚居民当中,有超过90万人逃亡到孟加拉。由于孟加拉不承认罗兴亚人的难民身分,他们的行动受到限制,并且无法享有公共服务或成为公民。2017年孟加拉与缅甸之间达成了遣返协议,但是人权团体表示,缅甸的状况对罗兴亚人返回仍不安全。
根据联合国统计,住在科克斯巴扎尔的50万名儿童之中,有超过3万不满一岁。「无国籍的冲击使得罗兴亚儿童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凯伦.瑞迪说:「没有国籍的儿童可能终生都会受到歧视。」无国籍与包容研究院的阿摩.德奇克拉表示:「如果没有国籍,光是返回〔家园〕并不足以保障安全――你必须有个国家可归才行。」
裘得里的「生为难民」摄影计画(IG#turjoychowdhury)展现出族群身分冲突对儿童造成的连带伤害。「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是约翰.蓝侬的〈想象〉这首歌。」他说:「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,正是这个计画所要传达的。」
延伸阅读》
更多「10亿人大迁移」 精彩文章,都在《国家地理》杂志2019年8月号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