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病后人生》网址:http://afterthatday.blogspot.com/
某天回到家,一打开家里的大门,迎面而来的是电锅锅盖被用力丢掷到地上的声音,锅盖在地面上旋转好一阵子,发出巨大的声响,让甫进门的我吓了一大跳,睁大眼、不可置信地望着气呼呼的阿公,满脸写满疑惑。
「阿公,我看到您把锅盖重重地摔在地上,我感觉您很生气的样子,让我吓了一跳,我担心您发生了什么事?您可以跟我说:是什么事情让您这样生气吗?」
原来,妈妈因为要外出工作的关系,所以事先把阿公的午餐准备好,就外出工作了,留下阿公一个人在家独自用餐。虽然餐桌上各种菜肴都有,每一道都是阿公最爱吃的菜,可是生病中的阿公却食不知味,一时火气上来,拿锅盖发脾气。
这一幕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往事,可是这样的情节却深印在我的脑里,到现在都不会忘记。我刚开始很难理解,为何脾气一向温和好说话的阿公,在生病之后却变得脾气起伏不定、固执不讲理,让身边照顾他的家人倍感吃不消。
到底我的阿公怎么了?阿公为何要这么生气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身为一个病人,他的心情是极度抑郁苦闷的,如果你不能真实地理解他的状态与需求,你很容易会被他外显的行为所影响,而觉得这样的病人很难亲近与相处。在前一篇【爱,就是真实地理解~浅谈病人的身心灵需求】文章中,我们已经提到真实地「理解」病人的身心灵状态很重要,而在陪伴病人的过程中,我觉得真诚地「倾听」、温暖的「关怀」与耐心的「陪伴」是最有效且最能直接抚慰病人心灵的方式。
那么,家属或亲友该如何帮助病人面对疾病呢?
【一、情绪支持与抚慰】
1. 容许病人可以发泄情绪
阿公,我看到您把锅盖重重地摔在地上(行为),我感觉您很生气的样子(情绪),让我吓了一跳,我担心您发生了什么事?(我的感受),您可以跟我说:是什么事情让您这样生气吗?(开放式的探问、了解)
如此的探问,阿公可能会一股脑地向你诉说他的心情,而他的情绪不只是表面上的生气而已,其实还参杂了担心(是不是要被家人遗弃?)、无奈(美食当前却食不知味)、害怕(病情未见好转)、无助(觉得自己不中用,凡事都要靠家人照顾)的感受,而让他变成现在这样不好相处的样子。如果你可以多一些理解,多一些倾听,你就能了解阿公行为背后的真正意涵是什么?其实,他老人家只是希望有个人陪他吃顿午餐,不希望一个人孤单单的,感觉被亲人遗弃一般,充满深深的孤独感。
倘若你不能设身处地理解阿公的情绪,你可能就会脱口而出说:「阿公,您干嘛把锅盖摔在地上(指责),您在生什么气啊!(质问)」,这样的言语不但无助于阿公孤寂苦闷心情的抒发,反而让他更为生气,觉得没有人懂得他的心情。
生病中的阿公可以生气吗?
他当然可以生气,生气是一种宣泄情绪和压力的方式,他需要这样的情绪出口,只是你要将阿公的情绪引导到适当的抒发管道上,让他有机会说出他的情绪、想法、需求和期望。你要真诚地倾听,真实地理解,并且给予某种程度的情感支持(阿公,我知道您不喜欢一个人吃饭,下次我会早一点回家陪您用餐)或具体回应(阿公,我知道这些东西您吃不下去,我现在就去买您最爱喝的药炖排骨汤给您喝),让他的情绪能够被妥善关怀与处理,甚至可以教导他如何将生气焦虑的情绪转移到其它的事物上(例如:听听喜欢的音乐、到公园散散步),这样才能减少阿公继续用生气这样方式发泄抑郁情绪的机会。
2.容许病人可以悲伤、害怕与烦躁
人在生病或是复健期间所产生的担心、害怕、恐惧、沮丧、烦闷、悲伤、无助等种种情绪都是正常的状态,每个生病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心情。请容许病人也可以脆弱、软弱、哭泣、情绪低落,不要回避病人的诉苦、不要用一些病人无法做到的言语安慰他,例如:「想开一点」、「不要胡思乱想」、「别担心,你很快就会好起来」…,这些话只会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,让病人觉得你无法理解他的痛苦,反而关闭了让病人有机会倾诉的机会。
例如:阿公问我:「我是不是活不久、快要死了?」
我可以这样问他:「怎么了,阿公您怎么会这么问?要不要跟我说说您在想些什么?」
「阿公,是什么让您觉得自己活不久、快死了?」
「阿公,您对自己的病有什么想法?」
「阿公,您心里对于病情的状况是怎么想的呢?」
「阿公,我感觉您对您的疾病感到非常地忧心,可不可以跟我说说,您心里的担心跟害怕是什么?」
你可以用探问病人感受与想法的方式,让病人可以说出他心里的担心与害怕,这样他心里的焦虑不安情绪不但可以获得纾解,你也可以了解到病人现在是处于怎样的状态中?你可以如何帮助他?必要的时候让病人大哭一场,也有助于释放他积压已久的情绪。
3.用心聆听,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惧、担心或烦恼,充分发泄情绪与心中苦闷
倾诉是很好的释放压力方式,而有人愿意倾听,对于病人来说,更是重要的支持力量,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被关心、被尊重与被接纳。就算你不能为他的疾病做些什么,但只要你愿意听他诉苦,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安抚了他的心灵、给他力量,让他焦虑不安的心情可以沉淀下来。
阿公:你告诉我,我是不是快死了?(言语中充满对疾病未知状态的恐惧)
Ruru:喔!阿公您希望知道确切的诊断,看得出来您很担心自己的病情。(同理)
阿公:对啊!我的病一直医不好,我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,所以才不会好?(病人的非理性想法)
Ruru:阿公您可不可以告诉我:您对自己的病情,有什么看法跟想法?您怎么会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呢?(了解病人的感受与想法)
阿公:○※*◎*&#(滔滔不绝诉说对疾病的不安与担心)
Ruru:「阿公,您对于做了这么多次检查,到现在都不知道病因而感到很焦虑(同理),您很担心医师不能给您妥善的医疗与照顾,所以您一直怀疑自己可能快要死了。」
「阿公,我可以理解您现在的情绪很低落,这段时间经过这么多的检查与治疗,真让人身心俱疲。」(同理)
「等检查报告出来,确定诊断结果之后,我会再跟医师讨论进一步的治疗方式,无论如何,我们一定会让您得到最好的治疗与照顾。」(具体回应)
倾听病人说话时,要以专注的眼神望着他,仔细地聆听他说话,适时给予肢体语言(点头同理、拍拍肩膀、握握他的手)支持打气,让他接收到你的诚意与温暖。你不一定要很会说话或是必须给建议、解答病人的问题,有时候只要你专注地倾听,就可以让病人得到很大的支持与抚慰,病人也愿意做更深层的自我表达。
【二、帮助病人去除非理性的想法、寻求自我肯定】
有时候病人在治疗之后,病情一直得不到好转,这时候病人很容易产生很多非理性的想法,认为医师的治疗无效、自己无药可医、可能活不久了,这样的焦虑跟担心,会影响到病人疗养与复健的心情,所以可以帮助病人透过一些讨论,修正病人的一些错误想法或是认知,让病人安心,并且肯定他的积极治疗与认真复健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成果。
例如:你可以跟他讨论过去曾经发生过不好的事情,如何转变成好的结果来练习认知重建,增加病人治疗疾病的信心,消除病人常有的消极想法。
「叔叔,医生说你车祸后可能没办法再走路了(负向),但你现在却可以拄著拐杖自己走路(正向),你真的好棒呀!(肯定),可见你认真复健发挥了极大的效果(行为)。虽然长期复健很辛苦(同理),但「我们」再继续努力一下(行动),也许可以看到更好的状况产生唷!」(用「我们」,不用「你」,要营造一种有人陪伴支持的感觉)
【三、为病人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,激发病人生存的意志力】
长期生病或是复健,病痛的折磨让病人常有一种不如一死解脱的想法,有时候可以用病人在乎的一些事情,激发他继续求生或是接受治疗、复健的勇气与力量。
像我爸罹癌的阶段,饱受化疗副作用之苦,他很不忍心他的家人因为要照顾他,也同样承受各种身心压力,因此常嚷嚷著:「让我早死早解脱吧!这样你们就不用这样辛苦照顾我了」。
遇到这状况,你可以用上述的方法,让他有机会抒发情绪,也能了解他现阶段需要怎样的关心与协助(例如:跟医师沟通如何消除化疗的不适感受?是否调整化疗药物或是改换其它副作用较小的药物?)
除此之外,也可以给他一些对未来的希望与企盼,让他找到一个支持他继续活下去或是接受复健的力量。
「爸,贝拉在妹妹的肚子里,再过几个月,我们家第三代就要诞生了,您一定要支持下去,亲手抱抱您的小外孙女唷!」
「爸,我多么期待结婚的时候,能够让您牵著我的手、走过红地毯。您的参与对我而言很重要,为了我,您再坚持一下,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好吗?」(让病人感觉自己很重要,家人永远需要他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为了揉合故事情节、辅导技巧及实际例句,让读者明了如何具体陪伴病人的方式,本议题上、下两篇文章足足书写6,800余字之多,谢谢您耐心细读到这里。关于如何鼓励病人参与病友支持团体、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及耐心的陪伴等部分,我们将留在下一篇【一路上有我陪你~如何帮助病人面对疾病(下)】继续说明,敬请期待。
©2013.03.21 Ruru~爱是真实地理解、真诚地倾听
延伸阅读:《病后人生》爱,就是真实地理解~浅谈病人的身心灵需求
延伸阅读:《病后人生》一路上有我陪你~如何帮助病人面对疾病(上)
延伸阅读:《病后人生》一路上有我陪你~如何帮助病人面对疾病(下)
本文同步提供《病后人生│一站式服务网》编辑使用,网址:http://afterthatday.blogspot.com/2013/03/psychology-12-2.html
《病后人生》FB粉丝团: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fterThatDay
☆ 本文于102年4月3日登上联合新闻网首页生活消费-家庭与妇女,感谢电小二推荐!
- 16楼. 系统化思维! 赞!2015/05/16 19:36
感谢分享! 系统化思维! 赞!
海豚湾 于 2015/05/18 12:37回覆
- 15楼. 玄宇居2013/04/18 11:24人同此心
病人特别需要关心 关爱及支持
鼓励与陪伴 肯定激发生存希望
其实一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只是失去健康支持的病人较脆弱与敏感
关心、关爱、支持、鼓励与陪伴,这些方式不仅适用在病人身上,连我们身边的亲友心情陷入低潮的时候也很实用。只是病人生病后的情绪更为纤细敏感,所以照顾他们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爱心。
非常谢谢您的来访与回应唷!
海豚湾 于 2013/04/19 22:14回覆 - 14楼. 新天新地2013/04/06 06:59造福人群
恭喜RURU老师被请喝茶登上了UDN网页! 哇! 今天有1021人造访2613浏览这篇病后人生的文章耶! 生病的人很辛苦, 新天新地送来这首轻快的诗歌跟大家分享! 嘻嘻!
谢谢你分享这首旋律轻快的诗歌,听一听,心情也开朗了起来。
也很开心这篇文章能够被推荐,且让更多人能够看到,呵!这可是我非常用心与认真书写的文章哩!全文总计6,800余字,因为内容太长,所以拆成两篇发表,下一篇即将推出,敬请期待。
透过分享我的生命故事以及辅导技巧,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对大家带来某部份的参考价值,这样也可以让我尽尽身为一位社工师的社会责任,不然一直学非所用也很可惜。
海豚湾 于 2013/04/06 22:07回覆 - 13楼. 小牙2013/04/05 15:09好仔细的经验说
我不懂这些
我只清楚
无论病人或正常人
一定要有正面思考
用正能量去感染周遭的人事物
版主很NICE
(\~~/)
(-.-)
(")(") ............ by 小牙
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,内在的喜悦是成功燃料,用正面思考,以爱为出发点,负面情绪会引发压力...当你抱怨,会吸来更多抱怨,你的想法是最有力的发射台,去感觉快乐,把快乐当成习惯,你就会快乐!(资料来源:秘密)我也相信所谓的吸引力法则,因此我常跟身边的人分享,凡事抱持正向思考的态度,人生的境遇就会越来越好。
但生病中的人有时候无法接受正向思考那一套理论,那可以勉励自己至少要保持「中立思考」,因为「难过沮丧一分钟,等于失去快乐喜悦60秒」,凡事不要往负向思考的牛角尖或死胡同里钻,如果心胸能够更开阔舒坦,就能有更多的心理能量面对疾病的挑战。
海豚湾 于 2013/04/05 23:01回覆 - 12楼. 云大少爷2013/04/04 23:38
- 11楼. 彩虹心灵花园2013/04/03 19:39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石
生命若只是一页书笺
那让扉页里夹满
美丽的笑颜
彩虹心灵花园 祝福您
- 10楼. 云大少爷2013/03/29 19:54照顾病人不简单
学问大啊对啊!所以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当中继续分享相关辅导技巧。
这篇文章在说明陪伴病人时,我们可以怎么「说」,下篇文章即将分享的是,我们可以怎么「做」,敬请期待,欢迎再来捧场唷!!
海豚湾 于 2013/03/29 22:40回覆 - 9楼. 新天新地2013/03/29 14:13拔牙
今午去牙科诊所确诊, 拔掉一个大牙齿, 那是一颗去年回台就要拔的牙, 因为误诊.......! 原本就有心理准备, 一路上也不停的祷告, 带著平安的心去, 确定要拔以后, 心情仍是平静的, 直到步出诊所, 我的心眼突然看到自己的生命岁月象是一部流失的电影, 有一天, 生命就会像这颗牙齿一样, 无用的被剃除......, 想到此刻, 我拉著我的儿子, 用手语比画著自己感伤想哭, 儿子问我为甚么想哭? 我咬著纱布回说: 妈妈老了....... 眼泪就从双眼掉落下来.........; 这时我那183公分的儿子搂住了我, 我就抱著他在人潮中哭红了眼, 那一刻, 我享受了表达的自由, 也享受了来自儿子的爱, 一份被理解的爱!
再一次回来看RURU老师这一篇病后人生, 心有所感的写下今天中午长达五个小时的牙床麻醉人生!
- 8楼. 黄彦琳~~《葡萄牙》河上逍遥游2013/03/26 11:24生病的老人
有些老人忽然性格大变,
本来很温和的人,突然变得疑神疑鬼、脾气暴躁,
是否是脑部病变的迹象?
是不是脑部病变的迹象?这属于医学范畴的问题,我也不太懂。但我知道生理跟心理之间彼此会互相影响,生病中的人经常会面临焦虑、悲伤、抑郁、苦闷等情绪困扰,而影响到疾病的康复。
曾经看过一篇研究报导,在确诊患上癌症3个月后,失去正面情绪的病人有较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,而增加正面情绪的病人经历较少的焦虑和抑郁症状。
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可以帮助病人增加他的「正面情绪」,例如:让他感受到平安、喜乐、愉悦等情绪状态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病人减低生理痛楚和心理痛苦。所以如何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力量,让他们有充足的心理能量面对疾病,这是我书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目的所在。
非常感谢您的来访与回应唷!落落长的文章很需要大家的鼓励支持!
海豚湾 于 2013/03/27 21:47回覆 - 7楼. kay2013/03/25 08:34赞
RURU的这篇文章,真的很实用,每个人自己或家人都有面对到这种情况的可能,真的值得仔细阅读思考。呵呵!我也觉得用模拟情境的方式写出如何跟病人互动,这样的内容比较容易贴近读者的需要,比讲道理的文章有趣多了。
只是,这样就会把我家的一堆鸡皮蒜毛之事都搬上台面了,哈哈哈!希望我阿公跟阿爸在天之灵不要怪我才好。
海豚湾 于 2013/03/25 17:32回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