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的国民美食中有名的很多,其中之一就是刈包(Gua bao),被美称为"台湾汉堡",如今许多外国人吃过后都非常激赏.他看起来象是割开馒头再夹卤肉,原创可能是来自中国福建省福州的"虎咬猪",又称"割包",但经台湾在地化口味改良而让普罗大众更广为接受.在日本长崎新地中华街称之为"角煮馒头"(角煮まんじゅう),取其为卤五花肉夹馒头之意.传统馅料通有:片状五花卤肉、酸菜、花生粉(一般与糖混合)及香菜等.
对我来说,一直到后来出社会才开始吃到这个美食.因为在台湾,每年尾牙这一天,各家老板都会准备牲礼,金纸祭祀土地公,以祈福招财,并设晚宴,宴请员工,感谢员工这一年来的辛劳. 而在这一天的晚上有吃刈包的习俗,因其外型长得像钱包,所以吃刈包,象征来年发大财,钱包满满用不完.
吃过这种美食后,觉得里面的五花肉,象是东坡肉,完全不会有肥肉的油腻,再加上酸菜,花生粉的配合,确实很美味.尤其是到了冬天,一个刈包,一碗鱼丸汤,让人回味.
有一次看住在外国的台湾人写的文章,他不知道"刈"字,在计算机中是怎么发音的.这也让我产生兴趣,就查资料发现
刈:割草. 《广雅》断也.杀也. 1.《诗·周南·葛覃》是刈是濩. 2.鲍照《代东武呤》腰镰刈葵藿,倚杖牧鸡豚. 3.《国语·吴语》而又刈亡之. 4.《大戴礼记》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,以刈百姓.
但是"刈"的发音,和台湾的民间发音不合,倒是"割"有"kat4",和"koah4",两种读法,都很吻合.所以应该用"割"才正确.
查过资料后觉得:也许古代就是写"割包",但是后来的人不知原字是哪里一个,就从汉字找意思相同的字,写成"刈包",或是直接写成"挂包".未来的人读"刈包"时,就会被纠正该读成"kat4",或是"koah4",而不是"yi3".
所以"刈"这个字,未来就变成有"ㄍㄨㄚˋ",和"一ˋ",两种读法了.